蹲身甩手功,全名『蹲身甩手百壽功』,功架外形,蘊含要領如何?茲列舉討論綱目,敬供參考?
兩手寬距及角度,運動方向如何?(常行)
身下蹲重心及傾斜角度如何?(仁正)
前後甩,手與身體,如何配合?(青山)
前抖手掌抖動方式,其作用?(常行)
後抖手掌掌勢及運用,又如何?(善善)
前抖後靜功,二合一心法,是如何?(善善)
後抖後靜功,周天氣行,又如何?(仁正)
蹲身甩手功討論細目輯要:
兩足寬距取法:身下蹲,重心移右足,提左足向左側橫斜移出,足落地,左膝移對左腳腳面,身體隨移中間,即取得兩足適當寬距。該寬距與身體下蹲的角度成正比,以力學言,坐胯跨距與體重負荷亦成正比。年輕或體能允許者,多蹲些,年長或體弱者,膝蓋有恙者,均只要超過外肩寬即可。
同道可先由外肩寬練起,隔週逐次(蹲)坐低增寬距,此需視體能及跨骨骨節鬆活狀態而定。
橫出左足,移膝對正腳面,是膝蓋要對正腳面,使小腿垂地,身如坐轎,下盤穩重,上身鬆綿。
心法:小腿與足為身體三陽之第一陽,藉兩腎之氣化轉兩足以應地之靈氣。
蹲身甩手三十六次,足以體驗出身形起伏移動的輕巧,功架如正確,膝蓋對正腳面,兩小腿垂直而平行,在起身緩緩之時,先天氣自然下注兩足,有增強腳勁之效 。
2.兩手寬距及角度,運動方向如何?(常行)
前述兩腳足距,今述兩手寬距取法,兩手交叉後,平手虎口相對,手肘外引到極限,兩手配合拉開,與手肘等寬,如此形成小手臂平行之姿勢。
兩手掌虎口相對,以手肘外引拉開,後肩臂自鬆開,此亦槓桿力學原理之運用,且維持兩手掌及小手臂不動的守氣法門。
指尖至小手臂平行,先天氣末稍起時,逐漸延至肘及肩,再兩手掌平行抖動,同時鬆活腕、肘及肩,運動方向維持兩小手臂平行之前行來回方向,是本式前抖之特色,可暢通血脈,去除手臂痠痳,加強兩腋琳疤組織之免疫功能。
手、臂等距平行,將兩手之對應擴大至小手臂,亦是外丹功對應法門的重點。
亦即兩手臂寬度與肘距相同,手臂平行對應及前後抖動,是最標準及有效的功架。
3.身下蹲重心及傾斜角度如何?(青山)
大師曾提示,年長者稍蹲,年輕者下蹲一個頭。
前述及坐胯兩小腿等距垂地,如蹲坐,加上頭領正(收頷下巴),自然尾閭中正,重心平穩,上身鬆綿,兩手平行對應,先天磁場翁然形成。
當前抖時,應坐正為之,但大師亦曾提示,由於脯乳類動物,五臟均有組織掛在脊椎上,原始人類亦是俯身前行,故如有腸胃、胞室等下垂症狀者,前抖可空腹俯身15度,有臟腑回歸正位之效益。
4.前後甩,手與身體,如何配合?(仁正)
前後甩,鬆活肩肘腕三關節,初級班活手腕,後甩心放手掌,回甩心放手背,
心意放雙手,微合身體,後甩心放手掌,前甩放手掌背,即是沈海衝尾的合應之法,每日輕鬆反覆練習三十六次,不出三個月,必有心得。
本法同時暢通胸腹背的任、督及衝脈。
大師所著『外丹功圖解本」,對於本式的要義:『足如樹根,手如落葉,四肢輕利,老當益壯。』
1.足如樹根:膝蓋打開胯自開,小腿即垂直地面,前甩起身,如前法,得栽地之氣注足。再而前後甩,頭領回復身體直正,來回悠盪,身子輕巧,逐漸感覺足心之氣通,如樹根盤地,穩而健了。
2.手如樹葉:為達此境界,前後甩雙手不應用力,而要做到卸力(體驗手及手臂的重量,讓地心吸力,充分發揮。)
3.四肢輕利:後甩,兩手悠揚上舉後,十指微捲,從手到後足根之筋脈,緩緩向上拉長,是後甩的特色,十餘次後,筋脈拉長舒鬆,配合前二法,逐日進境,自然四肢輕利了。
5.前抖手掌抖動方式,其作用?(常行)
前抖,收頷下巴頭仍頂正,尾閭中正,鬆肩墜肘,手肘張開,指掌與小手臂成兩手平行前後抖動形式,兩手虎口打開,增強心肺功能,五指張而不出力,指掌微斜下15度,以舒緩抖動力道,抖動時間可由30秒增至一分鐘左右。
先天氣由肩背轉至腋窩與手掌之間,兩手臂如浮游於水面,如能以肘臂引動背臀先天氣,兩手來回悠盪則如大師教學VCD展示。
本式如能手腳互應,先天氣自合而為一環流狀態,亦是奇妙體驗。
6.後抖手掌掌勢及運用,又如何?(善善)
後抖,收頷下巴頭頸抬起,保持脊背鬆直,兩肘後抬高,手肘張開,指掌與小手臂成兩手平行與背部同向呼應抖動,五指微捲,氣感如握小球狀,合應五指末稍,顫抖擴及手腕,再合應肘肩齊步抖開肩背至尾閭,肩胯對合,更可尾閭足掌互應,構成全身諧震狀態。抖動時間可由30秒增至一分鐘左右。
本式以兩手合應肩背以暢通背部膀胱經諸愈穴,以及督脈脊骨,活絡肩夾骨,可卻陰邪風寒,舒解五臟六腑之病象,全身輕爽有勁。
7.前抖後靜功,二合一心法,是如何?(常行)
大師薪傳外丹功,在進修班十二功架皆有口口相傳功法,本式前抖後靜功,雙手掌應合運氣,繼續維持雙手臂平行之功架,手臂靜浮於胸前,先手掌應合得氣,擴及手臂,微微使來回呼應往返於肘尖與指端末稍之間,再微伸中指,氣自過胸口來回於雙手,並與兩手臂往復合應之氣合二為一 ,是為二合一心法,是以靜持、合應、相生、分合為練,此實為本式進修功境之基礎,望進修同道勿捨本逐末,其他進修場地請益教練。
8.後抖後靜功,周天氣行,又如何?(善善)
本式後抖背脊先天氣茂盛,停練時,保持功架不動,鼻準對肚臍,尾閭先天氣循脊背督脈昇後腦,舌面宜貼實上口腔,自導氣經百會前額印堂而鼻腔人中,轉任脈承漿十二重樓入胸腹下會陰,轉尾閭再行督脈,循環繞行數回,故此式靜功藏有行大周天自轉督任脈之法。
9.眼神如何運用?(觀雲)
本式,在前後甩動作時,均保持眼平視之功法,有定神保元合應之功效,前抖、後抖及前靜功二合一之法亦如是,後靜功則可選平視或眼神與周天氣同行。
10.其他。(lien)
本式功架,討論告一段落,再強調,每次甩手來回站立如坐胯,身體等高,首重尾閭中正,上下對位(後腦尾閭、肩胯、膝足),陰陽合應(掌背手掌、雙手胸腹),動靜皆重視雙手平行互應功法,並藉眼平視持定,以彰其宏效。歡迎同道對本式之練功效益,功法印證,發表心得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