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納功架探討─
廉朝棟輯要2003.04.19大慶大城外丹功研習班 參考資料92.04.28 選自「中華外內丹功網站」→「討論區」之『吐納功架探討』底稿。
吐納功功架探討(仁正)發言日期:2003/4/18 21:51 1. 吐納功全名「面東龜息吐納功 」吐納功自古即稱長壽功,納其生(氣)吐其死(氣),人焉壽哉。吐納之法不盡其數,惟外丹功之吐納功功法以大師傳習為宗,簡單有效,符合醫學原理。為使同道易於深入了解及分享經驗,特將其功架要領細分如下: 分項討論區投稿輯要: 1.雙手掌交疊敷於小腹,手臂力道配合,其要領及效益。(仁正)
2. 納氣頭稍仰,吐氣俯身,氣息出入影響。(常行)
3. 納氣彎膝,吐氣退尾閭膝直,作用何在?(青山) 當納氣後仰為維持全身鬆弛,採彎膝動作,吐氣時則先退尾閣,兩膝自直,頭後頂正,如此吐納來回一次息,可全身鬆綿,體姿移動從容優美。 4. 吸氣綿長,吐氣柔長,時間等長。(善善) 吐納之氣息出入時間等長,定律體姿活動,方能定神應之,深度體驗功法之真境。 吐納要領對,三至五次息,身體熱能增加,背部溫熱,或微出汗,可排陰邪之氣。』 吐納氣息出入要綿柔等長,不出促麤之聲。呼吸長度約各六秒至九秒為適度。 5. 口鼻(鼻納氣,口吐氣之)要領。(Lien) 鼻納氣,口吐氣,中間不斷息,綿柔相連,周而復始,猶如日夜陰陽相延而圓融。 開眼心合鼻準(端)微感,合應於雙手合抱之小腹(氣海),內息呼應開閤隨之。 唇尖為脾竅,脾五行屬土,居五臟六腑之中樞,吐納功法,上下齒輕輕對合,肝臟內應,而兩唇相感,可應合小腹脾臟、腸胃消化系統及生理內分泌等系統。 口吐氣時,兩唇上下微微互應,小腹廢氣將輕易吐出,久而不需藉助兩手擠壓。 6. 吐納氣九息為度,可否加長?(常行) 大師提示,定於九次息適度功法,亦可尋覓最對味的花香或清新空氣的場所,酌將次數及時間增加,深度配合吐納功法,可補身體臟腑之缺失,並行得強腎壯陽之功,亦可享通體花香之滿足,吐納常達半小時或一小時,功境可得吐納之奧妙。 7. 頭領身及頭頂正,如何做到?(觀雲) 吐納俯仰之間,頭領身及頭頂正,需收頷下巴,鬆直頸背椎骨,神氣合一,體姿緩移不震盪,眼神靜定恆一,相得益彰。效益:腦神甦醒,莊嚴法相。 8. 眼睛保健與吐納,何關連?(青山) 吐納保持眼睛睜開,吐氣時如凝視定點,保健眼睛視力維護。 納氣時餡光養晦,吐氣時精光閃亮。 9. 小腹氣息轉換與開閤,丹氣火候關係?(常行) 藉由下巴,頭頸、腳膝、尾閭、雙肘及身體俯仰的配合,達功架鬆綿恆定的完美性。小腹凹凸,氣息由口鼻、漸達手足四心、全身毛竅開閤,真息虛實與丹功火候並進。 10. 其他,吐納示範要領(lien) 功架之示範,如能雙掌綿貼於小腹,掌握納氣先彎膝,頭領身而上,鬆腕鬆肩,肘自垂於地,落於身側,眼睛平視合神。吐氣尾閭先退,膝自直,俯身收頷下巴,頭頸自頂正,肘自垂於地,落於肩下身前,於吐納一次息,體姿緩移優美,當屬上乘之選。 張大師志通原著,省立體育場發行『外丹功圖解本』,吐納功之功法: 一、 說明: 調和腹部呼吸運動,安舒五臟,氣和順遂。 二、 練法: (一)原地兩足不動,左手心貼小腹,右手心貼左手背,十指張、身直,腿稍直,頭稍仰,鼻孔納(吸)氣小腹(古稱海底),使小腹逐漸膨脹,狀如小鼓(吸氣時,一鼓作氣,不可分為二次吸氣),但納氣時要綿長,忌促麤,至鼻孔不能再納時。 (二)立即俯身十五度或二十五度,將小腹之氣吐出,兩手迫擠小腹凹狀吐淨,吐(呼)氣時要柔長,忌吸促,至不能再吐時,又復正身稍仰頭,再納,納滿(小腹)再吐,一吐一納算為一息,計連續共做九次息即可。 三、 練習時間: 選擇清晨,環境幽靜,空氣新鮮場所,從九次息著手,有肺系痼疾者,可在草地或公園與預備式每隔十分鐘交叉練習,對於身體調整有效益。 四、 要義: 納其生(氧)氣,吐其死(炭)氣。小腹凸凹,人安壽安。 本篇綱要,相關細節內容,歡迎參考網站之「討論區」四月至五月逐次發言內容。
|